下书吧

下书吧>守望家园的星空在哪里 > 汉中面皮(第1页)

汉中面皮(第1页)

信步走在陕西汉中的大街小巷,一个个面皮老字号店铺,一辆辆面皮小拖车,接二连三地扑进你的眼帘。由此,你或许会得出“吃面皮是汉中人的最爱,汉中人是面皮养大的”判断,这是其一。其二,做面皮还是足以养身立命、养家糊口的营生。但你从没有听到一句叫卖声,生意人总是静静地候着,即使你问了价格不买,一点也不恼。

对吃惯了大米的东部江海平原的人来说,初食面皮,并没有特别可口的感觉。但在汉中友人的热情介绍下,在汉中历史的浸润下,渐渐品咂出汉中面皮的真味道来。

汉中处在神州腹地,华夏版图的中心,是秦岭和巴山两只巨掌捧出的明珠。秦岭挡住了北方的风沙,巴山阻隔了南方的湿热,使得汉中植被丰茂,水质清澈,湿度适宜,是一处名副其实的宜居福地。

汉中气候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汇处,这里的大米没有北方大米生长周期长而显得质硬,也没有南方大米因生长周期短而显得性软。软硬适中的汉中大米是汉中面皮特有的物质基础,所以汉中面皮的真味道离不开汉中大米来做食材。

大米做饭人尽皆知,但这仅仅是为了果腹解饥,是对稻谷最简单的加工。但汉中人对生活是高标准的,近乎挑剔,也可以用从容优雅来形容。他们绝不满足于将对大米的使用停留在粗浅的层面上,而升华成了对美的追求和实践,达到了一种精致,甚至是一种审美。

论起面皮的工艺,汉中朋友津津道来:选择上等大米,用清水浸泡半个小时,捞出沥干,再碾成大米面粉,用适量温水把米面粉和成稀粥状,摊成饼状蒸制,晾凉后即成面皮。可以热吃,也可冷食,放上青菜、豆芽、菠菜,佐上辣椒油和香醋等。一碗可口的汉中面皮就呈现在你的面前了。要是酷暑,最好冷食,那就是吃凉面皮,顿觉清爽宜人;要是寒冬,最好热吃,那就是热面皮,你会暖气熏人,越吃越暖。如此考究的美食,这就不奇怪最近南郑区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着面皮制作大赛呢。

两千多年来,汉中盆地远离政治中心,地理相对独立,自然条件优越,农耕发达,物产丰富,少有天灾人祸,汉中百姓也就无须滋长生存的忧患意识。汉中人的神定气若、安闲自足、怡然自得成为他们的外显气质。他们将智慧转移到对生活品质的提升上,对饮食文化的追求上。汉中面皮体现了汉中人对自然的灵性转化,对生活的精致追求。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多样,造就了汉民族在饮食上“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总体特征。汉中面皮是一种怎样的味道呢?好像很分明,似乎也模糊。在汉民族的饮食中,没有哪样食物像面皮这样自相矛盾,而又浑然天成。

面皮在汉中的诞生,体现着千百年来汉中作为交通要道,汇通南北,贯穿东西,使得八方味觉在汉中汇聚、碰撞、交流、融合,可以说四面八方的口味在面皮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融汇和接纳。加之,汉中作为道教发源地,道家那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而不争、厚德载物的精神,在汉中面皮的滋味里得到酣畅淋漓的诠释。这自然是汉中人大智慧的体现了。

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成长背景的人都会逐渐悦纳汉中面皮,是因为他们迟早会在其中品出家乡的味道,让流浪漂泊的心趋向淡泊,归于宁静。你看,面皮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在融合中走向大众,走出汉中。年轻人吃出了筋道与刺激,老年人吃出了软糯与清淡,北方人吃到了咸,南方人尝出了甜,东边人品到了酸,西边人吮出了辣,真所谓“众口难调来汉中,汉中面皮都说好”。

才踏上天汉大地四五天的光景,才吃上十来碗汉中面皮,就忍不住把味蕾的新奇写成文字,生怕过了新鲜劲就写不出味道来了。

写到这里,我的涎水忍不住潜溢了。真想多说一句:汉中面皮,吾之新食尚!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