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红楼梦中的红人 > 贰 林黛玉一株甜蜜的苦绛珠别再感叹事不如愿求仁得仁何所怨(第2页)

贰 林黛玉一株甜蜜的苦绛珠别再感叹事不如愿求仁得仁何所怨(第2页)

尘世间的许多误会,源于渴望爱而无法表达。所以,敏感的黛玉只能一次次试探,欲说还休,一次次作字字泣血的诗文,一次次在无意中逼迫宝玉为证清白,以做和尚去发誓……

爱恨纠缠,以爱为主。黛玉的种种小性子导致贾母说她和宝玉“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源自她对爱的极端渴望,表现为对贾宝玉的“高举轻打”。

第二十六回中的恋人口角就是这种爱的纠缠的经典体现。因宝黛共读《西厢记》,其中的妙词妙句及生动情节在两人心中埋下了种子。

黛玉在百无聊赖中,引用《西厢记》之语,发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慨叹,不料被宝玉逮了个正着,乘机调侃紫鹃“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两人都言《西厢记》之语,不想黛玉心思敏感,激发了大家闺秀的矜持,毅然“撂下脸来”。

紫鹃笑道:“他是客,自然先倒了茶来再舀水去。”说着倒茶去了。

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林黛玉登时撂下脸来,说道:“二哥哥,你说什么?”宝玉笑道:“我何尝说什么。”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一面哭着,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宝玉不知要怎样,心下慌了,忙赶上来道:“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别告诉去。我再要敢,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

黛玉翻脸,比她翻《西厢记》这本“混帐书”还快。这是热恋中的小女儿的情态,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但即便如此,黛玉也是娇羞地嗔怒警示,恋人般地恐吓罢了,对被袭人紧急叫走的宝玉,仍是操碎了心。

说完不幸,再言其幸。黛玉出自钟鼎之家兼书香门第。父亲富可敌国却兼修文采,十分注重对闺女的家教,黛玉自幼深得家传,形成了“低调奢华有内涵、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气质,可谓秀外慧中、文质彬彬。父慈母爱,作为家里唯一的“小棉袄”,得到父母的格外珍视。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寓居贾府后,贾母这个外婆常夸她好宝宝,视其为心肝肉,将对女儿贾敏的思念和爱,全部投射到了这个外孙女身上,常携她在大观园这片乐土流连。

在大观园中,日久见人心,姊妹们常伴左右。紫鹃的贴心尽力,丝毫不输于鸳鸯、袭人、金钏、平儿。黛玉俏皮可爱,其一颦一笑、一嗔一喜,往往也牵动着众人的心。除宝玉之外,也只有黛玉能享受这般从上到下、众星拱月般的呵护。

最重要的是,宝哥哥对她情有独钟、关心呵护,在她面前永远是千足金般纯粹的暖男,林妹妹算是情有所寄。大多数时候,林妹妹体验的是:俏语谑娇音、春困发幽情、静日玉生香、群芳开夜宴、重建桃花社、共赏《西厢记》、作诗联对。只要是林黛玉的诗作,贾宝玉一律先鼓掌后欣赏,认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黛玉的快乐时光,就淌在流年里,就嵌在宝玉房中铜钟的钟摆声里、大观园的雨打芭蕉声中,以及一次次的诗情才华展露中。

宝玉叹道:“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

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

黛玉的成长,吮蜜多过含酸,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过红消香断的自怜。

那成长的青春,也是梦里花落知多少的青春。仅就宝玉赠两条旧帕大胆表白而言,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孤高如黛玉亦复何求?

得认知己之乐,抵得上人生所受种种之苦。苦绛珠黛玉,在终身大事上孤苦无依、羞口难开。好在宝玉虽多情,但对黛玉爱得热烈、坦荡、专一,终于让黛玉打开心结。

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心动不是爱情,心定才是。此时,黛玉之心方完全定下来。

卓文君一生的目标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世人终其一生,大多只实现了形式上的不相离,林黛玉则很轻松地得到一人心。谁幸谁不幸,谁苦谁乐,谁能断定?

黛玉的喜与悲,均以泪水表达。正是黛玉在旧帕上所题:“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潇湘妃子”黛玉的宿命和夙愿———绛珠仙草感神瑛侍者甘露浇灌之恩,并无甘露可还,眼瞅神瑛侍者下世为人,也愿下世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

所以二人同心,见面即有似曾相识之感。所以心心相印,两小无猜。所以宝玉遭笞,妹妹“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气噎喉堵”。

悲苦,竟然就是追求甜蜜的彼岸。

仙物下凡而结成的姻缘,因为有天条,总是带着血泪,带着遗憾———牛郎织女每年七夕才得一见,终生不悔;白娘子千年等一回,断肠无怨;绛珠仙草黛玉下凡前本就立誓把一生的眼泪还给他,最后泪眼干涸,魂归离恨天,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孔子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世事不如意者太多,无法左右者太多,坚持做自认为应该做的,不忘初心,哪怕结局早已注定,又有何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