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人物知多少?清嘉庆年间的姜祺统计有四百四十八人,朱一玄《红楼梦人物谱》统计有九百八十三人。在浩如烟海的现代红学著述中,聚焦红楼人物研究的名家专著,有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胡文彬的《红楼梦人物谈》、潘知常的《说〈红楼〉人物》、曹立波的《红楼十二钗评传》、郝新超的《妙谈红楼十二金钗》,以及杜贵晨主编的“红楼人物百家言”丛书(六种七册)等。王昆仑之“人物论”有单人分论,有分类合论,涉数十人;胡文彬之“人物谈”分四卷(四组人物),涉六十人;潘知常之“说”涉二十四人;杜贵晨主编的丛书,除宝、黛、钗、凤每人一册外,另有《红楼女性》上下两册、《红楼男性》一册,涉人甚多。还有大量红学著述,人物解读占位显赫;更有海量红学论文,人物研究所占比重也很高。总之,《红楼梦》人物研究的基础是扎实丰厚的。
有关“人物论”的著述,其总体特征应属长篇大论型。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增大、普遍存在阅读焦虑的背景下,年轻学者王同心的新作《〈红楼梦〉中的“红”人》以全新的视角、用全新的语言解读经典,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在《自序》中坦言,此书有四个“创新”点:力求主要人物之全(写了三十八位);对每位“红”人都从看似矛盾的视角去写;尽可能用文本中的物件去指代人物(如“独参汤”指贾瑞);用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通俗语言表达。
我认同他的“创新”成果,也欣赏他的才情和努力。
回归文本,追踪曹雪芹,索解“其中味”。尊重《红楼梦》文本,就是尊重作者曹雪芹;只有读懂“荒唐言”,才能破解“其中味”。本书每解析一个人物,都要援引几段原文,一切立论与阐发,都从文本出发。如写探春,就引出曹雪芹借凤姐之口论及正庶不公的一大段文字,读者也就理解了探春“绝情”地不认亲舅舅的深层原委。再如写李纨带海棠诗社的姑娘们找凤姐要经费,引出凤姐“笑道”的一大段话,列出李纨一年“四五百银子”的高收入,笑话她舍不得拿钱“陪他们顽顽”的小气。这段话,不仅借凤姐之口揭示了李宫裁享受的优厚待遇,也表现了凤姐精于事理、长于处人、善于说话的明敏与练达,同时也能让我们揣度出作者如此写李纨的“苦心”———寡妇失业,一切为了儿子!还有,在解读龄官时,作者说“曹雪芹几次三番描写她与黛玉相似———频频蹙眉以及对恋人难以言表的爱、彼此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足见作者的苦心孤诣”;在分析完尤三姐这一形象后,说“这样的角色设置,对惜墨如金和善用象征的曹雪芹而言绝非等闲之笔”。这些解读,都是紧扣文本的努力,都是揣摩曹雪芹本意的努力。这样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是难以穷尽的,也是值得的。
敏感新锐的思想光斑,醒脑提神。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中的三十八个醒目的标题,洋溢着辩证的智慧灵光:贾宝玉,一位博爱的纯情郎;林黛玉,一株甜蜜的苦绛珠;薛宝钗,一粒滚烫的冷香丸;凤姐,一名失败的精算师;史湘云,一位豪放的婉约派;元春,一幅凄凉的春景图;迎春,一根浸没的枯木头;探春,一朵白色的红玫瑰;惜春,一枚催熟的长生果……此外,作者还在正题后加了副题,以丰富主题内涵,常给人以意外惊喜。作者不仅用对立统一的方法论统摄全书,而且也用它寻找每个人物的切入口和论说纲领,眉清目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书中一些随机的议论,也指向多元,时见精彩。如写薛宝钗常遭人误解,连黛玉都曾认为她“心里藏奸”,继而发出论史评“红”的浩叹:“春秋霸主无义战,红楼闺阁无恶人。”写秦可卿一篇,说宁国府“箕裘颓堕”的“发起者”贾敬“没有多少责任感”,“一手将绝对权力让渡给了贾珍”,开启了他“独裁、任性、胡作非为的时代”,导致秦可卿“为禽兽公公”强迫而“惨遭荼毒”;她的“美好易碎”说明“绝对权力之下,权力会一直咆哮:‘我要霸占你的美!’”结论是“让美好事物远离绝对权力”。贾元春一篇,彰显了皇家礼制与世俗伦理的矛盾:“元春的心已经回家了,可……家人的心却都已经进了宫”;“这种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背后,是元春的无奈、无助和无力感”;“横亘在元春和家人面前的,是一道深深的封建礼制的鸿沟”。再如写贾母的偏心,作者援引动机心理学理论,认为“父母或老板的偏心,源于恐惧”;说贾母对贾政的“这种偏爱,既是情感上的一种心理代偿,又源于对过去成功信念被颠覆的恐惧”,即“对家族没落的恐惧”,进而穿越时空,直击当下世道人心,发出“有我”的感慨:“偏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我们不幸被区别对待,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文中议论,时见碎锦;妙语精言,启人心智。
现代气息扑鼻,时尚感四溢。现代人谈论古代经典,应该融入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有现代人的语言风貌。王同心是八〇后的时代新秀,又是一个勤于学习、别有会心的红学新人,自然就携带了全新的时代气息和不落俗套的时尚言说。我读后直觉语言鲜活,现代气息浓郁。这些点缀书中的时尚语言,会引发读者的阅读趣味,也开启了名著的别样解读方式。另外,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书中三十八篇人物论前都匹配一段歌词,这一“另类”安排很不多见,也别具意趣。从《纯情》配贾宝玉、《你是我的唯一》配林黛玉、《冷暖》配薛宝钗,到《穷开心》配刘姥姥、《有一个姑娘》配晴雯、《权力》配贾赦等,这种拉郎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二者的精神品相甚为神似。如《你是我的唯一》中,“或许你不相信我很满意这样的结局或许你不相信我没有一丝的埋怨和悔意”配黛玉,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虽像朦胧诗一样模糊,却寄意遥深,像《红楼梦》说的“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寻味不尽。
书中语言亦庄亦谐、幽默多趣,令人不时捧腹。还常常用诗化句式,不少段落像抒情散文一样,给人以文学美感。研究文学经典的文字具有文学之美,当然是招人喜欢的。
本书文字体量不算大,却能集知识、学术、文学鉴赏、思想,甚至《红楼梦》作者、续书、版本、论争、影视剧评价等诸多内容于一身,看点甚多,亮点抢眼,能引发人的许多思考和联想。我从同心的书中看到了红学新生代的特点和优势,希望他的个性化跋涉能在红学史上留下足迹,同时我也因此而对红学事业更有信心。愿同心再上台阶,愿红学地久天长!
贺信民
壬寅初夏于古长安品红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