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天汉坊是哪里的酒 > 第二十七章 拓展茶路(第1页)

第二十七章 拓展茶路(第1页)

转眼间,天汉茶庄组建船队也有了进展。先是请造船的木匠从任河巴山购买了木质密实耐腐的楸木,经过选料断料、破板刨板、拼板接板、打麻上油等工序,历时两个半月,打造了一艘载重三万斤的木船。又用木质较轻的杉木立了桅杆,雇请铁匠打锚安锚、篾匠编制纤绳(纤绳用篾皮编制)、缝篷(船民称风帆为“篷”)。等到初夏天气放晴,气温升高后,对船体刷上三遍桐油再风干,一条新造的船才终于完工。又选择良辰吉日,经过敬河神等仪式,终于顺利下水了……一艘新船下水,前前后后要用时半年,郑德昌经历过后,才觉得舵爷姚正山的建议务实管用。随后就通过船帮舵爷牵线搭桥引荐,在兴安船帮和紫阳船帮里又购买了五条木船:一条装货五万斤的老鸦船,一条装货三万斤的摆江船,两条装货八万斤的楸子两桅帆船和一条装货五万斤的楸子单桅帆船。船全部泊靠在紫阳沟口的岸边,郑德昌请了修船的木匠对所有船只进行了检修,还请了漆匠对木船新刷了三遍桐油,又缝补了船帆、船篷。根据船的载重大小,搭配雇请了六位技术娴熟的驾长、二十多名船工和水手。其中一位驾长还是德昌多年前认识的排头李德义,这让德昌十分惊诧,他问道:“李排头,你啥时改行吃上驾长饭了?”李德义连忙解释道:“原先放排是一人吃了全家不饿,成家生子后,放排实在危险。有一次,我的头排被山崖的落石砸散排了,我是抱着一根漂流的木头爬上岸的,婆娘听说了后怕得不行,死活不让干了,我只好改行驾船了。听说郑老板要成立船队买船,我看价格给的公道,我就把船卖了,加入郑家船队!”德昌双手拍着李德义的双肩说:“你来做驾长,我更放心。你找的婆娘该不是你当年搭野腔的那个姑娘吧?”李德义自豪地说:“就是她。”德昌笑道:“呵呵,你真祸害了人家。现在你把婆娘娃儿咋安顿的?”李德义说:“我安置在河街卖日常杂货,日子还能对付过去。”德昌很满意地安排道:“你做驾长是把好手,不嫌弃,你就先把船队的事给我理理顺,过些时日,我准备去襄阳、汉口一趟,到时你带我去辛苦走一走,逛逛码头,长长见识。”李德义说:“郑老板客气了,驾船的事没麻达,逛码头我还要向郑老板学呢!”

经过一番准备,郑德昌意识到东边茶路拓展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将常季清从西安分号召回,开始了东向茶路的考察。他们顺汉江东南而下,先到湖北的河口。

河口就是襄樊和丹江口之间的老河口,是当时紫阳船帮和茶船东行的终点码头,因紫阳茶船吨位太小,茶船经不起汉江下游风浪的颠簸,湖北茶商一般就在老河口接货。若紫阳茶船直达汉口,长途放空回返也不合算。久而久之,“下河口”就成了紫阳人“逛码头长见识”的同义语。

为了不放空船,郑德昌准备了大半船桐油和山货。征得驾长李德义同意,选择了两桅楸子帆船,船头配备一名大副,六人摇两条大橹,船尾由驾长李德义掌舵,外加一名船工。组建的一帮人确定下来之后,中秋节后的第二天晚上,按照船帮的规矩给大伙会餐,吃“紫阳十三花”酒席。翌日一早,郑德昌让常季清和郑德轩先上了船,自己和驾长李德义带着香火和猪头先去拜泗王庙里供奉的船帮祖师爷——杨泗爷。祭祀结束,泗王庙里赐给一块红布绑到船头,大副点燃鞭炮,船在鞭炮声中随船帮离开了码头。出港二十余号大小船只,白帆点点,衬托着青山绿水,一江诗情画意。

下水船要比上水船轻松,只需扯着船帆,不用拉纤和撑篙,一人扳舵掌握方向,随水流或快或慢地走着。这是船工们最悠闲的时光,可以坐在船上抽旱烟、讲笑话、喝茶、扯闲传。风向不对时落下船帆,如果风力不足,一个人摇摇橹也走得顺畅。

秋天的汉江两岸充满收获的味道,山头的红枫、成熟的柿子,让郑德昌陡生一种离愁滋味。第一天船过流水码头后,要在兴安城住宿一夜,船在河街下码头靠泊时,码头和沿岸的帆船上早已点亮了红灯笼。江水被红光映衬,波光粼粼,近处的客栈、人影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流动的画面。街道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喊吃饭的、喊住店的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郑德昌让季清找好客栈,吃过晚饭,喝过解乏酒,就让大家早早歇息去了。躺在床上,郑德昌就问常季清个人情况:“你在西安这几年,有中意的姑娘没有?”季清问:“东家想给我做媒呀?”德昌说:“光我想有啥用,关键要你想才行。现在你老大不小了,想听听你的实话。”季清说:“实话说,那档子事出了以后,我就没啥心情了。”德昌问:“你还在自责啊?”季清说:“主要是良心过意不去,总觉得对不起人。”德昌劝说道:“兄弟啊,你那是义气侠胆,可不是男女感情,你要区分清楚。你嫂子说,想把秋菊做媒给你,你觉得咋样?”季清连忙拒绝道:“不妥不妥,她是东家的人,我可不敢高攀。”德昌明白了季清的担心:“你说啥呢,秋菊随你嫂子嫁过来,说是通房丫头,其实雨荷把她当妹妹一样看待,来的时候还是一个十几岁的丫头,现在快二十了,还是黄花闺女。她人也漂亮,不比巧玲差,要身材有身材,要模样有模样,而且没得狐臭。

你要真看不上,把她嫁给外人,你莫后悔哦。”

说到这,季清眼前浮现起昨夜吃饭时秋菊给自己端茶送水的情景,满含深情的关爱,让他印象深刻。他感受到了秋菊对自己特别的关照和热情,那张清秀靓丽的面容,那双含情脉脉的眼睛,老在面前晃动。德昌继续道:“我看秋菊品行端庄,也不艳炸,是个贤惠能过日子的姑娘。她对你很对眼的,你要是觉得满意,就让雨荷做主把她嫁给你,也好有一个照顾你的人。要是哪一天有了你真喜欢的,我也不反对你再娶一个填房的!”季清说:“这趟差事办了后,再说。”

第二日清早起程,继续顺江而下。看着船工们这般辛苦,木船在葫芦镇上短暂停歇时,郑德昌让德轩上岸去买点卤猪头、猪蹄,给船工们改善生活。大家都十分感激,说船老板这样的好人很难遇。船帮的人称船主为“船老板”。有的船老板在崖上都没有住地,一家大小都是以船为家,一生就在船上吃饭、睡觉、结婚、生子,很少下船。

这艘船原先的驾长是李德义。他祖上在汉江支流任河上放排撑船,后加入任河船帮,以紫阳为中心,上到汉中、安康,下到河口、襄阳运货。

李德义父母离世早,十四五岁时随长辈放排驾船,掌舵技术熟练,熟悉汉江二十四处险滩水流规律,十几年放排驾船生涯,从未出过事故,因而成为汉江船帮有名的排头和太公(掌舵艄公)。这几年,因生意不好,天汉茶庄购船价格给的厚道,他就把船卖给了天汉茶庄,人也被雇请过来,跟随他的船工、水手也随他一起来到了天汉茶庄。这条楸子船的前部是货舱,后部是船家生活的附舱。舱房前头住船工和船主,后头是厨房。

李德义的媳妇柳氏就是原先大胆跳到木排上洗衣裳的姑娘柳春梅。李德义先是唱山歌野调、打情骂俏地勾引人家,一来二去,果然把人家姑娘带走了。姑娘嫁给李德义后,因觉放排实在凶险,她就让李德义造了一艘大木船,改行做了驾长给商户运送货物。她带着一儿一女生活在船上,平时负责做饭洗衣服,水急难行时也拿起竹篙帮忙撑船。他们的儿子六岁,女儿四岁,虽然都很少上岸,更谈不上见过啥世面,却能说会道,活泼可爱。这么大一点的孩子,整天在船上跑来跑去,有时就在窄窄的船舷上跑,爹妈一点也不担心。后来才知道,船家的小孩不论男女,刚学会走路,大人便把他们腰上绑个葫芦,扔到江里练就一身好水性。

自从把船卖给天汉茶庄之后,他们就在紫阳河街北面买下了一个天井院子,前面做百货铺,找个生计,后面用作生活起居。

船队抵达蜀河码头时,已经夕阳西下,天空一片艳丽的霞色,鱼肚纹的云朵被夕阳一照,绚丽多彩,变化无穷。李德义说:“郑老板,今天只得住下了。”蜀河镇挟汉江而携蜀河,成了上通巴蜀,下达荆楚,北去关中,水陆发达,商贸繁荣,南北文化交融的汉水货仓和大码头。有文字记载,西周时期古蜀国沿汉水西迁途中曾在这里屯兵休整,境内有蜀王冢,蜀河由此得名。郑德昌等人无心欣赏青石板铺成的巷子,以及鳞次栉比、白墙青瓦的高大宅院,找到一家客栈,吃过晚饭后,各自早早歇息。

第二天,曙光初现,蜀河码头就叫卖声声,人头攒动,一片繁忙景象。郑德昌叫起季清、德轩和驾长、船工伙计,每人吃了一碗羊肉泡馍,喝了点浓茶,就直奔码头。上了船,李德义说:“这一路到老河口河面变宽,但水道湾多风大,你们要做好准备。”德昌一行三人经常跑滩坐船,啥风浪没有见过,就对驾长李德义的话也没在意。船开出码头,驶向江心向东顺流而下时,水清云碧,千帆竞渡,两岸群峰嵌错,峭壁林立,加之晴空万里,秋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驾长看东家一行心情愉悦,就说:“这几天的水路下来,你们都没晕船,还是很少见的。”德昌说:“虽然这大江大河的船没坐过,可小江小河的船,我们一年少说也得坐几十回啊!”季清问:“李驾长,这汉江有多长?我们从紫阳要行走多少天才能到汉口?”李德义说:“汉江从发源地宁强县到汉口三千多里水路,分成汉中至兴安、兴安至老河口、老河口至汉口三个区间,有二十四处险滩。沿途有多条河流汇入,越往下走,水流越大,两岸高山绵延不绝,风景秀美,被历代文人墨客吟诵。老河口上游的汉江,水势湍急,险滩较多,其下河床宽阔,水势平稳。从紫阳到汉口,先要到河口,如果顺利的话需要八天左右。再从襄阳转坐小火轮到汉口,又需要八天左右。”德昌笑着说:“你们常年在汉江行走,日子过得闲适洒脱啊。”李德义苦笑道:“世上有三苦——驾船、打铁、磨豆腐。驾船作为第一苦,是与阎王爷做买卖的行当,远没有你想的那么舒坦。从均县以上到汉中为山地峡谷段,河道狭窄,滩险湾多,水流湍急,上行船只除风力十足可以靠帆力之外,多数江段靠篙撑纤拉。坐船的只看到山重水复、水碧天蓝、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沿途风景,没人懂得船工的心酸啊。”他又说:“离开白河进入湖北这一段,被船帮称为郧西天河,急湾险滩更多,你现在看江面情况就知道有多凶险了。”

郑德昌刚才只顾着和驾长说话,并没在意汉江的变化。经驾长一提醒,他再看江面,只见谷底狭窄,两山陡峭,巨石夹峙,流水如沸,木船在汹涌的江涛中上下颠簸,时而前冲,时而盘旋,如脱缰野马奔腾在江面上,让经常坐船出行的德昌一行心跳骤急,一张口便是一汪苦水。常季清和郑德轩也吓得一脸苍白,紧抓着船帮或者桅杆,再也没有了刚才的闲情逸致。过了天河,驾长问:“东家,心情咋样啊?”德昌心有余悸地说:“领教了,真是领教了。江水湍急,河道狭窄,运输货物肯定会更加艰难。你们船工真不容易呀!”驾长说:“刚才的险滩叫‘三朵花’,航道狭窄,暗礁众多,很多船走进这一段船舱经常进水,大多船只被冲到沙滩边停靠,有时候货物被颠进水里,打捞就得三四天,他们只能湿漉漉地在河边搭棚住着,等货物收齐了才能再走。”

过郧县之后,两岸山势后退而去,汉江川道随之开阔。郑德昌第一次沿汉江而下,看到山水也随之开阔。常季清高兴地对德昌说:“东家,这种景致您也很少见吧?”德昌说:“此地可谓百步一景,景景不同。你也到过兰州、关中,各地的奇妙景观,让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一条华夏龙脉被大秦岭分割之后,秦岭之北有一种粗犷苍凉高古之气,秦岭之南就有了清新雍容优雅之韵。”

一般船到老河口太平码头,载重小的紫阳楸子船算是到了终点,船老大或者驾长拿着数封水信(旧时的运单,记载着货物清单和送货地址)到收货的商行交割卸货。歇息几天找好返回的货物,船队又开始溯江返回。

“河口通四海,汉水连天河”的老河口得舟楫之利,扼四省要冲,自古就有“襄郧要道、秦楚通衢”之称,历来舟车辐辏、茶商云集,是一个重要的大茶埠,万里茶道的枢纽,素有“天下十八口,数了汉口数河口”

的美誉。为了进一步熟悉了解河口的人文风情、商贸氛围,郑德昌决定在老河口做短暂停留。

老河口上至天灯码头,下到陕帮会馆的水西门,沿江停靠的往来船只三千多艘。在太平码头找好位置锚泊后,郑德昌一行才下船来到太平街。

这里随处可见粉墙黛瓦,徽派马头墙,硬山阁楼式砖木穿枋结构的四合院式建筑。城内市井纵横,商号林立,人声鼎沸。

在老河口中转的茶叶,品种繁多,有黑中略带青色的砖茶,还有饼茶、沱茶、袋茶、方包茶、珍珠茶等。陕南一带生产的紫阳茶也由此上岸中转,更多的则是产自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的名茶,如羊楼洞、洞庭白雾、祁峰湘茶、大红袍、铁观音、武夷云片等。这些南方的名茶,先汇聚于汉口,随后纷纷装船沿汉水逆流北上,行至襄阳或老河口时,或卸货上岸,或分装加工,之后继续向北,经晋商北运至恰克图出售给俄国茶商。

除了茶叶贸易,老河口的茶馆也是“万里茶道”上的一景。好望角、杨泗码头、丁字街码头周边的茶馆热闹异常。沿江茶馆,从早忙到晚,茶客不绝。不少茶馆请来说书的、卖唱的、玩皮影的、杂耍的,以招徕顾客。其中豫剧、曲剧、梆子、越调、二黄十分流行,深受茶客喜爱,呈现出“三步一家茶馆,五步一座戏园”的热闹场面。德昌一行三人在几条大街上逛了一圈,发现街面青石板上留下了一道道齐整的凹槽。经过打听,才知道这是运送茶叶等货物的独轮车日积月累碾压出来的。从李德义口中得知,老河口位于汉江中上游接合地带,河床宽,水势稳,是少有的水道良港。顺流而下的商船需要在此休整;溯流而上的大船需要在此将货物进行分装并换成小船,方能沿汉江驶入秦巴山区。

船到襄阳时,郑德昌一行十几人在汉江船行了十多天,李德义驾驶的楸子船算是到了终点。这样大的载重船再往汉口走,费时不说,而且运货送人的成本更高。李德义按照规矩和自己的人情关系,将船锚泊在龙口码头。一行人下船踏着青石条垒成的台阶,登上了高高的河堤,上岸进入繁华的前街。前街东西有四里多长,宽约两丈五尺,路面是清一色的青石板。临街房屋多为二层砖木结构传统民宅,下层店铺正面以木板为墙。楼上的栏杆与窗棂雕刻十分精美。房屋之间都以高出屋面、长过檐头的马头墙相隔,墙头相叠,斜砌上翘的“鹊尾式”风格显示出南北兼容的特色,融南方建筑的轻灵秀丽与北方建筑的沉厚雄奇于一体。这种马头墙不仅有很强的装饰性,更具有防火功能,可以起到阻隔火源的作用,又称为“封火墙”。李德义带着东家在河街找了一处上好的客栈入住歇息。

第二日清早,郑德昌带着常季清、郑德轩去拜访长裕川茶庄分号渠掌柜。

长裕川茶庄是山西晋中富户渠映潢创立的一个老字号,也是晋商中开设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茶庄之一,位于磁器街中段,坐北朝南,为面阔三间的二进四合院。邻街为铺面,中间为过厅,后接天井,东西两侧各三间厢房。厢房北接正房,正房中间为过厅。北边为二进院子,东西两侧各三间厢房,中间为天井,石条铺面,最北边为三间正堂。这天,渠掌柜正在二进院子给工头、领工安排活路,看见二掌柜贾仕远匆匆走了过来,以为有啥急事,问:“老贾,有事吗?”老贾说:“店面来了一位客人,自称是紫阳天汉茶庄东家,说要见你。”

此前,渠掌柜接到过姚大海的口信,说是紫阳天汉茶庄的东家郑德昌到襄阳、汉口找茶商谈合作,经过襄阳时请他接洽一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这事让渠掌柜突然想起十几年前,长裕川茶庄曾和天汉茶庄打过交道,每年的紫阳茶都是从天汉茶庄进货,自从郑天汉出事之后,因为被散装来的紫阳假茶坑害不浅,十多年来,收购紫阳茶的业务就几乎停滞了。

现在听贾掌柜一说,他便吩咐道:“请客人到二堂喝茶。”

时间不长,郑德昌跟着贾掌柜进了二堂客厅。德昌看见靠墙的方桌旁坐着一位四十多岁留着稀疏小胡子的儒雅中年男人,身穿绿绸衬羊皮夹袄绣福字衣,头戴黑绸红缎衬羊绒镶鸡血石瓜皮帽,脚套圆口布鞋,棱角分明的脸上神情肃穆,双目有神地打量着自己。德昌抱拳施礼道:“晚辈郑德昌,拜见渠掌柜!”渠掌柜欠着身子说:“郑老板稀客!请坐。”德昌把常季清和郑德轩介绍完,刚坐下,就听渠掌柜说:“老贾,你带这两位客人到前边客厅喝茶,我和郑老板说说话。”等三人离开之后,渠掌柜问:“郑老板此行是要到汉口去?”德昌说:“去淘淘见识,看有没有适合的生意。”渠掌柜说:“既然找生意,何必舍近求远呢?”德昌急忙解释道:“主要是去逛逛汉口码头,长长见识。”

“说来,我们长裕川和天汉茶庄是有交道的,”渠掌柜于是把原来和天汉茶庄老东家生意往来与交情,以及后来中断了交易的情况介绍了一遍,感慨道,“世事无常,我们被紫阳的假茶坑了几次后,就没再敢做紫阳茶生意了。”德昌疑惑道:“可紫阳荣盛送来的茶,每年至少也有万担,你们没进过?”渠掌柜解释说:“荣盛的货确实不少,但还没有运到老河口就转道进入丹江,去了关中泾阳裕兴重茶号做了茯茶原料。剩下的货量小,我们也就没有再做了。”德昌说:“原来这样啊,难怪荣盛的银老板一年走货量不少,原来是抱了一个有背景茶商的大腿。”渠掌柜附和说:“你说得没错,裕兴重当家的是周莹,当今慈禧太后的干女儿,御封的二品诰命夫人,即使再好的茶,我们也不敢和她抢货吧?”德昌继续问:“渠掌柜现在咋想起来准备做紫阳茶了哩?”渠掌柜觉得彼此谈得投机,就直爽地说:“不瞒郑老板,不是现在想起来做,而是一直有这想法,苦于无合适稳靠的茶商供货。要说经营紫阳茶,我们长裕川渠家几十年前就有交道,渠家的《行商遗要》里将如何收购紫阳茶、辨别等级、支付税银等记载得很仔细。你在兰州一次烧掉了四十九担假茶的壮举,传遍了整个汉江流域各大茶商,与这样的茶庄合作,我们长裕川茶庄当家的肯定也放心。”德昌谦虚说:“我只是尽一个茶商的本分。听说晋商都是做砖茶交易的,我就不明白紫阳绿茶你们卖给谁呢?”渠掌柜解释说:“郑老板你有所不知,我们山西和河南一些人,是喝不惯南方砖茶的。很早以前,你们紫阳茶就以太原为中心向山西等地辐射,尤其是山西,地处北方,不产茶,可气候干燥,冬冷夏热,只有喝绿茶能祛寒湿暑热,活血生津,提神解乏。很多人都喜欢喝紫阳晒青茶,口感好、去油腻、耐冲泡,而且实惠,形成了固定的市场和稳定的茶客。”德昌感叹之余问道:“听了渠掌柜一席话,在下长见识了。不晓得渠掌柜能销多少?”渠掌柜说:“按以往的经验,每年在五百担。虽然多年没有做了,但一些老客户依然在,保守估计,两百担茶应该没有问题。郑老板能供多少?”德昌说:“少说有上千担,你们销不完。”渠掌柜哈哈一笑说:“你再多的茶,我也处理得完。除了零售,我们在茶坊里加工成青砖茶,用我们的商队运往中俄边境的恰克图卖给洋庄俄国茶商。”德昌好奇地问:“你们还加工砖茶卖?”渠掌柜说:“是啊,现在俄国茶商在汉口开了几个洋庄茶行,二次加工后,再运回俄国莫斯科乃至西欧出售,那里一担茶能卖到一百五十两白银,是我们中国价格的数十倍,利润让人吃惊!”德昌说:“难怪这些俄国茶商要不远万里来中国收购茶叶。这么说来,我那六百担茶不够你塞牙缝的了。”渠掌柜说:“有总比没有好嘛。而且,紫阳茶品质好,做砖茶能起到提香的作用。”

郑德昌以为自己把船队运输和茶叶加工连接起来是一个创举,听了渠掌柜的一席话,才知道渠家对茶二次加工后卖给洋庄茶商,更值得称道。

他问:“你们加工茶是不是要用新工艺?”渠掌柜说:“那是当然。不过我们用的是人工办法,损耗大。人家俄国茶商在汉口用的是机器加工,损耗比我们少三成,成本更低。你如果到了汉口,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就知道我们和洋人比有多大的差距了。”郑德昌见时间不早了,起身告辞说:“多谢渠掌柜不吝赐教,合作事宜,待我从汉口学习后再详谈。”渠掌柜说:“不急,不急,等你思考成熟后再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