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疑惑的问:“常叔,这是发生啥事了吗?”
孟氏从屋里走了出来说:“我们以为又是来买柴的,你们不知道,之前县城里的柴有多紧缺,价格有多高,我和你常叔可不敢挣这个钱。”
常大刚将二人领进堂屋说:“幸好你们之前提醒了我们买粮,又让我别再卖柴了。”
他说着便将这些日子发生的事儿讲给了叶大安父女两人听,其实也跟文月之前所想差不多。雪下久了,粮食和干柴、炭火物价都飞涨,这对穷人而言真是致命的。
有人知道叶大刚家有柴卖,家里没了的还纷纷上门买,叶大刚见情形不对,连忙将柴火搬到了后院儿的地窖里,就怕万一买不到柴了到时候被抢怎么办?
常大刚叹口气,“你们不知道,前些天,时常有人来找我家买柴,可不知道雪要下多久才停,我哪里敢卖出去?”
孟氏给父女二人端了杯热水进来也说道:“幸好,这雪停了,若再多下些日子,城里恐怕要出现抢柴抢粮的了,就这样,依然不知道冻死、饿死了多少人。
尤其是那西边儿的窝棚里住着那么些乞丐和穷苦人家,病死饿死很多,前两天雪一停,衙门就派人将这些尸体抬出城外下葬了,说是怕死人多了有瘟疫。”
文月听得眉头紧皱,这比他们想的还严重呢。
叶大安又问常大刚道:“我们来的时候看到城门外有衙役在施粥,这有多久了?”
“大概有十几日了,可是那点儿东西,哪里够分?衙门每天都是限量熬几大锅,去的人才能有!这么冷的天,若不是家中实在无粮的,也不愿意去排那么长的队,要是冻病了,那可就更没钱治了!”
文月道:“县衙能拿出来的粮食有限,一锅粥里,估计也见不着多少米,也就是帮人吊着一口气而已。现在雪是停了,可我看依旧店铺关闭、商业凋零,穷人既没有做工挣钱的地方,地里也还空空的,又是这青黄不接的时候,恐怕还得乱一阵子。”
说到这里,几人都沉默了。
叶大安摸了摸闺女的脑袋说:“咱们担心也没用,也许大家现在都觉得外面还乱着,只能看看过几天能不能好一些。”
文月点了点头,转眼正好看到在堂屋门外探出个脑袋的小茉莉。
“茉莉,过来,外面儿冷呢!”文月向她招手。
孟氏见了忙走出去把她抱了进来,“你怎么又偷偷下炕了,是不是哥哥睡着了?待会儿着凉了,娘又要喂你喝药。”
当再次出了高岗村儿,快到县城时,文月觉得有一种恍若隔世的错觉。
二郎随着妹妹掀开的车帘也往外看了看,他本该早在元宵节过后就回书院,可因为下雪道路阻断,直到这几天雪化了估摸着能通行了,他才决定回书院看看。
文月放下车帘对二郎说:“二哥,你觉得城里现在是什么情形?”
二郎俊秀的眉眼间透出几分担忧,“待会儿到了城里你自然就知道了,我只期望这次雪灾不要波及太广,否则会有大麻烦的。”
这古代交通太闭塞,消息又不灵通,被困在村子里快一个月了,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怎么样了。
叶大安赶着马车在路上颠簸起伏,不一会儿,文月听到外面人声嘈杂,她爹也勒停了马。
文月再次掀开车帘,“荣县”二子映入眼帘,可更吸引她目光的的是城门外排着的几排长长的人群。
她和二郎立马下了车,看到城门外的空地上架着几口大铁锅,几排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百姓拿着碗依次排队,老人孩子也不少。
有衙役负责熬粥,也有衙役在旁边维护次序大声喊道:“都给我排好队啊!粮食有限,每人只能领一碗,大家都自觉的排队啊!”
一个穿着薄袄,脸色都冻得有些发青的年轻男人哀求道:“差爷,能不能多给一碗啊,家中幼子确实病得起不来了,请您行行好吧!”
后面听到有人开了头,纷纷喊话道:“是啊,差爷,家里有人病着呢,等着活命呢,就行行好多给点儿吧!”
人群里一下子有些喧哗和推挤,那衙役忙吼道:“都给我排好啊!早说了不能代领,这是上面给的规矩,我们也是奉命行事,谁家有生病的娃直接抱来,我们照样给粥!总之,见人给粥!”
“爹,这是衙门已经在赈灾了?”文月见此情形忙问叶大安,比她想象中快。
叶大安点点头,“是,看来县城里情况也很糟。这些恐怕大部分都是住在县城的贫苦人家,相信用不了多久,周围村子里受灾的人也闻讯而来的。”
二郎看着那密集的灾民说:“县衙里的粮仓哪里能抵得过那么多灾民,不过是救急而已,想要解决问题,衙门里的人还得通知府城那边才行,咱们北安府有座大粮仓,专门为预防灾荒而建,若是能征得府城那边儿的同意,恐怕才行。”
叶大安道:“年前裴县令已死,新的县令没就任,听说是县丞在代管衙中事物,不过胡县尉这些日子也有的忙了。”
他转身叫二郎和文月上车,几人继续往城里前行。
在车上,文月问二郎道:“二哥,你刚才说的赈灾的粮仓是每个府都有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