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红楼我是贾琏笔趣阁 > 第三百一十三章 缓和(第2页)

第三百一十三章 缓和(第2页)

地方官嘛,考成法关系到能不能升迁,为了政绩当然要敢想敢干。

兜兜转转的,全是一个利在作怪。知道原因又如何,天下人不都如此么?

关键是做皇帝的如何顺势而为,承晖帝心里其实很清楚。

贾琏也没客气,解开领口,湿毛巾一通擦拭后,身上舒服多了。接过一杯冰镇酸梅汤,不带喘气的一口喝掉,浑身舒坦之余,打了个嗝。

“君前失仪了,陛下见谅!”贾琏整理了一下官服,来了一句。

承辉帝挺满意的点点头,年轻人,不做作,难得,难得。

“都是反对考成法的,你看看。”承辉帝推了一下面前一堆奏折。

贾琏嗯了一声便拿走,坐在一边开始看,裘世安悄然端来热茶,贾琏也没抬头。

一边喝茶一边看,两杯茶后,贾琏才看了七八份奏折。承辉帝等不及了,开口打断;“看的如何?”

“文采斐然,都是饱学之士啊。”贾琏开口夸奖了起来,承辉帝听着眉头紧皱,不悦道:“就看到这些?”

贾琏理所当然道:“对啊,陛下,别忘了,臣也是反对现在实施考成法的。”

承辉帝给气愣住了,裘世安站后面,拼命的摆手,示意贾琏不要气着皇帝。

承辉帝表情稍稍好转,知道贾琏不是反对考成法,所以提醒了一句:“方翰林的奏折你看没?”

贾琏点点头:“看了,没毛病啊。这是人性,反对一个观点,别管自己有理没理,总要先找个制高点才好居高临下。这位方翰林,尽管观点比较特殊,但不是吸引了陛下的注意力么?微臣估计,方翰林多半是个多年的老翰林了。”

翰林相当于皇帝的笔杆子,要做官样文章的时候,往往都是翰林出马。这是真正的清贵官儿,正常的翰林,最多干六年就会外放。储备干部嘛!这位似乎被遗忘了,字里行间标新立异的,不就是想让皇帝注意到他么?尽管这不是啥好印象。

承辉帝算是听出贾琏的画外音了,赶紧回归正题:“不要东拉西扯的,考成法必须执行,就说说你的意见。”

贾琏早有准备,故作沉吟后,开口道:“文山会海,拖延扯皮,效率不高,京城为最。先在京城搞一年看看效果,与此同时,强化监察机构,淘汰一批无能之辈,选一批有锐气的年轻人补充进督察院,组成多个巡视组,全国巡视,先整顿一下官场风气。最后一点,朝廷不缺钱停了捐官吧。”

整顿吏治,不能只看工作效率,还要把贪腐懒政怠政的风气打下去。不说惩治多少官员,只要让官员收敛点。

只能说,针对当下的大周朝,做好这些差不多就是短期内的极限了。那种指望皇帝说句话,一切问题都能解决的想法,就是在搞笑。官场上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挖空心思往上爬才是主流。还有就是捐官,这种现象绝对是贾琏深恶痛绝的,一个花钱买来的官,上任后能不回本?笑呢!

其他都还好,停捐官承辉帝有点舍不得,每年几十万两呢。

“看出来了,你与张相事先并无沟通,今后加强联系,莫淡了师徒情分。”承辉帝不轻不重点一句,贾琏起身抱手;“臣告退!”

无话可说的承辉帝懒洋洋的摆摆手,示意贾琏滚蛋。

说起来承辉帝还是挺失落的,下决心开启考成法,这具体的法条没出来的,遭到强烈是预料之中,真正受打击的还是看到了不足。连贾琏都看出来操之过急了,张廷恩孙化贞能看不出来,既然看出来了,还联名上奏,说明什么,基层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承辉帝思来想去,还是要让三位放出去的阁臣发挥点作用,示意研磨,提笔手书三封,分别给孙化贞、张廷恩、李清。

郡县制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县,本身有很多漏洞,后来的各朝不断的修补,到大周基本随明制度,只是把总督、巡抚常态化,意在效率。

承辉帝把一些想法综合起来,写入信中,征求三位阁臣的意见,并提要求,三位总督提交一份关于基层各县官员工作的现状报告。

皇权到县,县令的权力极大,体现在政绩上就是钱粮税收,刑狱教化。

钱粮税收的表现比较直观,看数据就行了。刑狱教化的弹性就比较大了,尤其是刑狱,这是官绅勾结的重灾区。

承辉帝的意思很明白,不能你们说官场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应该施行考成法,要把实际情况搞清楚报上来。

其他省份承辉帝不清楚,直隶这边承辉帝可以让龙禁尉下去调查的,对比一下四个省各县令的表现,全国大概的情况就有数了。

内阁几位大佬这一天都不好过,关上门躲在办公室里不出门,免得被下面那些官员缠住了。

为了所谓的声望,下面的官员真的能豁出去,得罪上司在所不惜者不是少数。

五位阁臣正在为前程暗淡担忧的时候,承辉帝的条子到了孔照跟前。

首辅大人看完后,立刻把其他阁老都召集在一起,指着桌子上的纸条:“上谕来了,看看吧。”

众人依次看罢,脸上表情都很精彩。承辉帝的条子上写了三件事,下旨斥责王子腾,令其管束好下属。预算制度尤其重要;下半年必须完成准备工作;考成法不可照搬前朝,应酌情改善,尽快完成,明年于京城一地试点,外地暂缓。

极为强硬的皇帝也做出了局部妥协,众阁臣顿时松了一口气,京官们肯定接着骂,骂呗!反正极为阁臣的位置稳了。

承辉帝还做了一件事,召见林如海,单独谈了一个小时,谈了啥,外人不知,只能等林如海的手段出来。

次日,关于内阁增补人员的事情的热度有点死灰复燃了,其中林如海呼声较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