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藏家首先展示了一件佛教风格的鼓。它的形状独特,两端宽中间窄,鼓身由铜鎏金环连接,还挂着两个小球,看起来就像个大号的拨浪鼓。
当高兴看到鼓面上那些类似缝合痕迹的线条时,顿时感到一阵不适。
“朋友,这是嘎巴拉鼓吗?”高兴小心翼翼地问道,连拿起它都不敢,生怕沾上什么不祥之气。
“没错,老师,这可是杂项里的稀罕物。”藏家自信满满地介绍着鼓上的绿松石以及铜环上的精美雕刻,似乎对周围投来的怪异目光浑然不觉。
嘎巴拉鼓这类物品在网上展示也就罢了,真拿到线下鉴定,多半是为了吸引眼球。
“你这么确定它不是新仿制的?”高兴试探性地问。
“绝对不可能,这是我从一位高僧那里得到的,绝对是解放前的老物件,说不定还是明清时期的珍品呢。”
“可能吧,至少是清朝末年的。”
眼看有人开始拍照,高兴赶紧把鼓放回盒子里盖好。这种头盖骨制成的东西,尤其是同时出现两块,最好别让它们出现在镜头中,以免吓跑观众。
“关于价格我就不过多评价了,这种东西在市场上很少见,大多是信徒们虔诚求来的。”
“没关系,我也明白,这玩意儿讲究的是缘分。”藏家并没有坚持让高兴估价,因为他还有更多宝贝等着鉴定。
紧接着,他从包里又掏出两个长条形的黑袋子。解开袋子,露出了里面的两根白骨。
骨头两端包裹着精致的银壳,上面点缀着绿松石与红珊瑚,显然出自雪域工匠之手。中央部位钻有几个通孔,由于岁月的洗礼,颜色略显暗淡。
“这是两支一起求得的骨笛,请老师也帮忙鉴定一下。”一人恭敬地说。
“你还有什么宝贝,都拿出来瞧瞧吧。”高兴做了一个邀请的手势。
先前见过由头骨制成的鼓,现在又见到了小腿骨做成的笛子,高兴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任何物件都有了心理准备。
“就这三样了,当时为了求得它们,我捐赠了不少香火钱。担心是赝品,所以想请您鉴定一下。”那人解释道。
“这三件物品大概来自同一时期。”高兴说道。
“大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除去材料因素外,它们属于晚清藏传佛教中的珍贵遗物。”
高兴迅速地完成了鉴定,立即告知了对方结果。
观众们通过直播平台看到了这一幕,议论纷纷,有人感到不适,有人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尽管后者只是少数。
而现场的其他藏家大多选择避开这位藏家,希望他尽快离开。
“现在,今天的最后一个鉴宝名额属于这位先生,其余的朋友请到助手那里领取号码牌,明天凭此可优先进行鉴定。”
在高兴的安排下,人群渐渐移向了唐淑玉的方向,仅剩下那位手持旧式方形鸟笼的男士未动。
“老师,这是一个典型的苏式鸟笼,请帮我估价。”
“对于鸟笼,我的了解有限。”高兴坦诚相告,“但我可以从材料和年代两个方面提供一些见解。”
“这个鸟笼大致产于晚清时期,可能是在光绪初年。
笼体框架和横杆采用优质的小叶紫檀制作,而栅栏部分则是普通竹材涂以红色油漆。至于那几个喂食器,则很可能是红木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