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三国之一统 > 第134章 书房议政(第1页)

第134章 书房议政(第1页)

关羽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如同鼓点般敲击在刘承的心上。

刘承闻言,目光瞬间从古籍上抬起,落在了关羽身上。

他有些欣慰的点了点头,关羽回京的消息,他在几天以前就已经接到了,而且也接到了宋家几人被杀,和被遣散的消息了。

“关将军,此行辛苦了!”

“为陛下分忧是末将该做的事。”

关羽朝着刘承深深一礼道。

刘承点了点头,这时他也注意到了关羽身后的甄宓,早在关羽入京之前,关羽就已经写信,将甄宓的事情告知刘承了。

此刻刘承身着龙袍,头戴皇冠,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跪拜的群臣,那是一种不怒自威,睥睨天下的气势。

然而,就在这万众瞩目之时,他的眼神突然凝固,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穿越了层层人群,定格在了一位身着素衣、容颜倾城的女子身上——甄宓。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刘承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不可置信。他当然认识甄宓,这位名动天下的佳人,其美貌与才情早已传遍四海。但更令刘承心中泛起涟漪的是,甄宓的出现,让他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了那篇流传千古的《洛神赋》。

《洛神赋》,一篇描绘洛水之神绝美风姿的辞赋,其作者曹丕,曾对甄宓心生爱慕。

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甄宓的命运多舛,若非今日关羽将其带回,她或许已落入曹家之手,成为另一段故事的牺牲品。

正因如此,曹丕那篇饱含深情与遗憾的《洛神赋》也就无从谈起,历史的轨迹在这一刻悄然发生了改变。

而作为后世之人,刘承的出现,自然也打破了原有的历史定局,如今的甄宓还没有被曹丕纳为妻。

对于甄宓,作为后世之人的刘承,自然也知道。

看到刘承看来,小翠紧张的身体都开始发抖了。

而甄宓在经过短暂的紧张后,他也恢复了正常,他朝着刘承微微欠身。

“民女甄宓,见过陛下!”

小翠回过神来,也连忙学着甄宓给刘承行礼。

“免礼!”

刘承看着二人笑道。

此刻书房内的一众大臣,也在看着甄宓二人。

早在关羽带着他二人来书房之前,他们就听刘承说过,他们在冀州给流民施粥的壮举。

此刻刘承看向甄宓的目光中满是赞赏,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一丝难得的温柔:“甄宓,你以一己之力,组织施粥,解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此等善举,实乃天下典范。朕心甚慰,特赐你黄金千两,珠宝无数,以表彰你的功绩。”

然而,甄宓并未露出丝毫喜悦之色,她轻轻福了福身,婉拒道:“陛下隆恩,甄宓感激不尽。但黄金珠宝,乃身外之物,于国于民,并无大益。臣女斗胆,恳请陛下将这赏赐转而用于救济更多的百姓,修建水利,购置粮种,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方为上策。”

言罢,她抬起头,目光坚定,仿佛能穿透重重宫墙,看到远方那片亟待拯救的土地。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了一阵窃窃私语,几位大臣面露不屑,眼神中满是轻蔑。其中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更是嗤笑出声:“区区一介女流,也敢妄议朝政?真是笑话!”

他的声音尖锐而刺耳,如同锋利的刀刃划破了朝堂的宁静。

甄宓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微笑,那笑容中既有对挑战的从容,也有对自我信念的坚持。

她不急不缓,逐一反驳:“大人此言差矣。古有木兰从军,今有我辈女子为国分忧,岂能以性别论英雄?再者,陛下广纳贤言,何曾有男女之别?大人如此言论,岂不是对陛下圣明有所质疑?”

另一位大臣,身材魁梧,面带傲气,站了出来:“哼,你一个后宫之人,怎知朝堂之事复杂多变?莫要被那些浅薄的书本知识蒙蔽了双眼!”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甄宓能力的质疑,以及对自己地位的捍卫。

甄宓轻轻摇头,目光如炬,直视对方:“大人言之差矣。知识无分内外,智慧不问出处。我所提之策,皆经过深思熟虑,结合史实与现状,非纸上谈兵。至于朝堂之事,虽繁复难解,但若能以民为本,心系天下,又何愁找不到解决之道?”

另一位大臣,面容阴骘,显然对甄宓的提议不以为然,他挑眉道:“当今天下之事,错综复杂,非我等饱读诗书之士难以洞悉,你一个女流之辈,又岂会懂得其中奥妙?”

甄宓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智慧的光芒,又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锋芒。“大人此言,似乎忘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民女虽为女人身,却也常读史书兵法,知兴替之道,明安危之理。边防之重,在于人心,若民心不稳,何以御敌?民女之计,正是从根本出发,望大人三思。”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寂静,那些原本轻视甄宓的大臣们,也不由得重新审视起这位看似柔弱实则坚韧的女子。

甄宓的目光逐一扫过众人,那是一种无言的力量,仿佛能穿透人心,让每个人都不得不正视她的存在。

甄宓看向刘承情真意切的说道:“陛下,民女甄氏有言,愿陛下纳之。当今天下,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此非一人之过,亦非一时之失,实乃积弊所致。臣妾以为,要解此困局,需从根本着手。”

“首先,当务之急是止戈息武,恢复和平。诸侯之间应放下干戈,共商国是,以和为贵,方能为百姓带来安宁。

“其次,陛下宜广开言路,纳谏如流。朝中贤臣,民间智者,皆有治国之策,陛下若能虚心听取,必能集思广益,找到治国之道。”

“再次,当务之急是减轻百姓负担,恢复生产。战乱之下,农田荒废,工商凋敝,百姓生活困苦。陛下若能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必能使民生得以恢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