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明末 红楼梦 > 第139章 长生殿之谜(第1页)

第139章 长生殿之谜(第1页)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首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元妃所点的第二出戏《乞巧》,就是出自洪昇所作的《长生殿》;【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依据之前破解的各种伏笔,现在我们可以断定,脂批每次所说的“伏”某件事,是埋伏的意思,作者不能写的部分,都伏在这些地方了,而不是为后文作伏笔。

我们只要用心的破解这些埋伏的故事,就可以破解作者隐去的真事了,所以在看故事的时候,要细心体会。

我们首先要确定,故事里的主角是谁,脂批说伏元妃之死,所以元妃一定是死了,那就是故事里的杨贵妃,因为不可能是安禄山!

接下来就是要看故事里的细节了。

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唐玄宗李隆基,在康熙登基以后,因为避讳的缘故,人们改称为唐明皇。

这个名字里有个明皇的同音同字,刚好与元妃隐射的大明组合,长生殿正是写这两人的故事。

唐明皇早期被赞一代明君,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然而到了晚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杨贵妃最终命丧马嵬坡。

这点与明朝的强盛到衰败的经过几乎一样,也就是在隐喻明朝的衰败,但最终还是杂胡安禄山的叛乱,直接导致了杨贵妃的死亡。

这里安禄山就是用来隐射后金的,安禄山胡人出身,原本是唐朝范镇大将,后来却反叛朝廷。但是唐明皇初期对叛乱轻视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导致安史之乱造成巨大的破坏。

安史之乱中,叛军也是从东北方向开始,入中原攻破两京,后经历马嵬兵变、肃宗即位、睢阳之战、邺城之战、史思明夺权等重要事件及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

后白居易的长恨歌讲的就是这件事,七月七日长生殿,讲七月初七乞巧节,长生殿杨贵妃乞巧许愿。唐明皇遥指星河,向牛郎织女立誓,愿生生世世与杨玉环结为夫妻,永不分离。

后世文人写这段故事表达家国情怀有很多,白居易与陈鸿畅谈此事分别写了长恨歌与《长恨传》。

756年,安禄山大军西进,唐军守将哥舒翰虽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但最后还是失败,叛军直逼都城长安。

玄宗见势不妙,连夜带着杨贵妃姐妹和皇子皇孙们奔蜀,禁军将领陈玄礼、宦官高力士和宰相杨国忠护卫在左右,大家乱作一团,急急地朝蜀中逃命。

途经马嵬驿时,饥饿疲乏的禁军将士发动了一场军事动乱,他们要求玄宗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兄妹两人,否则大家都不走了。

玄宗在禁军们的逼迫下忍痛下令杀掉杨家兄妹,杨玉环被曾经手下的军士以弓弦勒死,这一历史事件史称马嵬驿兵变,这点与元妃隐喻的明朝结局一样。

关于元妃之死,在前面解元春判词图册已经讲过,元春隐射的就是大明,明朝真正的灭亡是在吴三桂攻入缅甸,永历帝逼死坡被弓弦勒死之后。

当时年清军进攻昆明之前,永历朝廷在准备逃亡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入缅甸走海路去台湾,另一个就是入四川找文安之和夔东十三家。

原本朝廷是准备前往四川的,这点与唐明皇的避难方向是一样的,但是永历帝却选择了入缅甸。

很多读者依据弓弦勒死的结局认为元春隐射朱由榔,这点不能说完全不对,只是不全面,但是说元春还隐射袁崇焕就是一个谬误了。

“太真自缢相思树,杨妃魂断马嵬坡”一句写了元妃之死先是自缢身亡的,这就是北京的大明是以崇祯自缢为灭亡标志的。

杨妃魂断马嵬坡后,唐明皇日夜思念杨妃,有位道士为唐明皇寻找杨妃的魂魄,后来在东极大海,蓬莱仙山上找到了杨妃。

杨妃还问了自己死后发生的事情,临走时,道士说:“我不能就这样回去啊,你得告诉我一个你和皇帝的秘密,这样我回去讲给皇帝听,才能证明我说的是真话。”

杨妃便讲了七夕二人夜半盟誓想抱痛哭的故事,并把定情信物“金钗钿合”一折两段,让道士带回作为信物。

这便是长恨歌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擎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所以作者写大观园迎接元妃,就是长生殿里杨妃魂魄所住的蓬莱仙山一样,这大观园就是后人感叹元妃之死,为她修的一个天上人间。

大观园也是东临大海,与杨妃的东极大海相似,大观园里的匾额也曾准备用蓬莱仙境。

《红楼梦》这本书就是如同《长恨歌》,是为逝去的曾经繁荣昌盛的故国而修。

从这一节里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推断,就是《红楼梦》不是单独的一本书,就是它还要和别的书或戏剧,或图画结合起来看,才能解开更多的谜团,比如洪昇的长生殿,其它更多与之结合的证据,后文再一一列举。

喜欢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