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抗清傲骨铁心TXT > 第233章 能谈就谈能拖就拖(第2页)

第233章 能谈就谈能拖就拖(第2页)

其中不乏连秀才功名也没有,完全是凭着一腔热血自愿投身抗清斗争的。

不少人如张天望兄弟一样,是毁家为国。

但就是这些根本不可能在史书上留名的小人物,气节却不弱于任何一位民族英雄。

想要建立根据地,就得巩固地方。

巩固地方的关键就在于官员的委任。

这一百位官员就是王五建设新根据地的执行者。

没办法,谁让他军中几乎挑不出几个识字的呢。

现在荆州和汉阳、荆门三地的明军政权,其实大多是保留的清朝治理体系,就是与当地的地方保护者们临时合作。

明军这边以不屠城、不扰民、不破坏为条件,地方保护主义者们则以交粮纳税,维持地方治安为条件。

不过这个合作是基于明军的武力威慑,十分的不牢靠。

湖北再来个一片石之战的话,这个体系瞬间就会崩塌。

因此,王五肯定要落实对地方的实际治理,从而将控制区内的人力、物力发挥到最大。

如此这一百个在山中坚持到现在的官员在王五眼中自然成了香饽饽。

南府政权建设虽然放手让汪士荣主持,但不管形式如何,本制还是六房体制。

地方上是六房,朝廷就是六部。

哪怕是几百年后的政权构架,也是以这个为基础框架,区别在于细分出若干衙门而矣。

根据分府协定,南府控制的三府由王五这个中军都督统筹安排。

三地总人口不到百万,明军现实际控制人口五十二万余。

耕地总数是非常可观的,不过荒地数量也多,这自然是因为战乱导致人口大幅下降。

哪怕是清廷给大量无地农民分地,现三地荒地数量仍可供百万人开垦。

因此,没有打土豪、分田地的需要。

只需大量招揽流民就可以。

以一隅之地想要成为新三国之一,现成治理模版肯定是孙可望在云南的“营庄”模式最适合明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谓营庄,就是将管辖区内的土地一律设为规模不等的营庄,再由大西军派出庄头管理。

营庄内的土地统一种植,统一收获,便连种子、农具也统一分发使用。

与后世的集体农庄一个意思。

八旗的旗庄也是如此。

营庄产出,大西军得四分,百姓得五分,田主得一分。

看着百姓只得到收成的一半似乎很少,实际相较交给田主的租子和官府的赋税,百姓实际所得却是更多。

而且在集体生产这一模式下,种植效率远比百姓小户种植要高,收入更高,分配也更多。

虽然田主的收入下降了,但靠着这一分收入也能维持,不至于起来造大西军的反。

靠着这一体系,孙可望才得以云南一地支撑起庞大规模的西营集团,掀起南明最有可能推翻满清的武装斗争高潮。

土地面积上,云南作为省肯定比王五控制的三个市要大的多,但耕地面积云南跟湖北又差得远。

荆州、汉阳、荆门三地的耕地数量恐怕就赶上云南的一半。

因此,孙可望能靠营庄制成为一方霸主,王五这边肯定也能。

但王五知道集体农庄的一个弊端,就是随着时间推移,营庄内的农民生产积极性会不断降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