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加快了脚步。此时,正是下午两三点钟,秋天的风让天气变得爽朗,东山的草木味道已经被风送过来了,还夹杂着某种冬子家烧烤的香味。
此时,老陈烧烤店子的生意,仍然没有结束,还有最后几桌客人,在桌上吃饭。生意太好,中午饭,许玫及工作人员们,也得等到下午三四点多,才吃得成。
许玫一方面在门口,要给那些吃完了的客人送行,另一方面,还得安排服务员们,把剩下的桌子收拾好,后厨里要清洗的餐具,也得提前安排。
在送客人出门后,她还抽空,给那两个站在门口的漂亮姑娘,说着什么。这是新招来的两位迎宾服务员,许玫不可能让她们先培训后上岗,那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她得边工作边培训,现场指导。
穿着西服职业装的许玫,干练而优雅,完全不是过去那个娇艳的风格。
她所不知道的,是远处,有两双眼睛盯着她,已经观察了十几分钟了。
此时的武杰妈,已经完全被这个小姑娘迷住了,这还是以前自己熟悉的那个人吗?自信大方,如此能干。眼前的画面真是贴切了一句话: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直到许玫到了后厨,她俩这才收回了目光,两人一起到山上去了。
山上那个松风亭上,果然有一些老人,其中就有县剧团的琴师在。琵琶二胡之类的,只是没有杨琴,那东西太大,估计搬上来不方便。
黄梅戏,很多人认为,是安徽人的戏,其实,它最早发源于湖北的黄梅。
黄梅这个地方,与安徽江西都交界,所以,从黄梅流传到安徽,是自然的事情。大家之所有安徽地方戏的影响,那不得不说一个人。
一个地方戏,要在全国出名,就离开不了大师的出现。天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是安徽桐城人。如果按空间距离算,那地方离黄梅县,也只不过两三百公里。她把黄梅戏唱到了北京。最出名的天仙配被拍成了电影,其中的唱段,流传全国。只要是中老年的中国人,人人都会来上几句“夫妻双双把家还,你织布来我耕田。”
明星的光环总是照耀着时空,在她的影响下,不仅这个地方戏种出现了好多享誉全国的明星,还出现了许多经典的剧幕。比如女附马、打金枝等,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这个戏种如同全国戏种一样,流行天下。以至于,人们都忘了追究它究竟发源于哪里了。
在当时的风潮之下,观众群众多,就对演出队伍提出了需求。湖北各地,也成立了专业的黄梅剧团。容城,就有这么一个,当时还属于事业编制,财政发工资。
后来,随着电影录相以及电视的普及,随着观众群的老化,这个戏种在市场上生存,就受到了挤压。观众少了,没有年轻人进来,老化了的剧团,就自然凋零。
但是,对于许玫妈这种人来说,当年的黄梅戏,就是她们的青春,那爱好,足以勾引出激情。老琴师的弦子一响,自己就有跃跃欲试的感觉了。
当然得排队,想唱两嗓子的人太多了。这真是一个好去处,不擅长唱戏的武杰妈,也找到了兴趣点。这里居然还碰上几个老熟人。这里风景如画,乐曲婉约,还真是个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好不容易轮到许玫妈唱了,她点了女附马中那熟悉的段子。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黄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啊。”
唱到后面的时候,许玫妈假装作出舒袖摇头的得意神态,真是妩媚极了。这一把年纪,居然能够做出这样的表情来,看样子,此刻的她,是享受的,是快乐的,甚至是自豪的。
不是她入戏了,而是因为,她的生活,进入了快乐的状态。以老闺蜜的理解,这一切,都与她的女儿有关。
中老年人的幸福,大致上只与三件事有关。第一是钱,没有钱,贫贱夫妻百事哀。活得没尊严,没自由,没底气。第二是身体,身体差的人,一切都没意义。住院的病人,哪怕再有钱,也羡慕外面做苦力的搬运工,毕竟,他们是健康的。第三件事,就是子女了。如果子女能够让自己放心,自己的胆子就大,心气就高,活得坦然。如果子女不好,自己都顾不过来,望着子女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差,你还有心思高兴?
正在沉思中,许玫妈过来了:“不行了不行了,赶年轻时,还是要差些,高音不敢用力,气也弱了。”
“唱得好,我觉得,比年轻时还要好些。年轻时,没有你现在放得开。”
“啥意思?你是说,我太卖弄了?像个老妖婆?”
“你晓得我不是那意思。我是说,你今天的高兴和得意,跟那个女附马差不多,是发真心的,不是装出来的,很自然。”想起她假装头戴宫花那摇头摆尾的样子,杰子妈笑了。
“这样说,也对。反正,我现在比过去过得好些了,有啥不高兴呢?我没你富,但现在的经济,总是比过去强了。玫玫他爸,穿上玫玫买的新衣服,看着都比过去帅些。你说,这是不是心理作用?”
“人逢喜事精神爽嘛,玫玫这么能干,你的好日子来了,该高兴就高兴,更何况,你不开心,还不得要过日子吗?”
玫玫妈马上就看出闺蜜的心事了。“你好像还在焦什么一样,我看你条件这么好,现在还没我放得开,咋回事?”
“哎,还不是杰子。你说,他的个人问题,我急不急?不是说他年纪多大,而是他不主动,整天像个孩子似的,没个正形。最近,不晓得是哪根筋坏了,越来越看不懂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