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刘基这家伙,做的太过面面俱到了。
朱瀚自问,哪怕是他现在在燕京,做的也不会比刘基好太多。
甚至有一些朱瀚都没有发现的小问题,也被刘基发现,并且及时查漏补缺了。
这种应变能力,恰恰是刘崧最为欠缺的。
如果放在另一个是空的大明,刘崧这种缺点根本就不算是缺点。
风扇社会那缓慢发展的社会结构,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适应一切变局。
但是现在,他所面临的,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世界。
就比如在朱瀚离开之后没过多久,刘基就直接提议,扩大铁路建设的投入。
这在朱瀚原本的计划之中,可是没有的。
毕竟,任何加快工程进度的提议,都代表着预算的增加。
尤其是,燕京现在是利用雇佣,来代替以前的徭役。
就这个事,可是让朱瀚在民间积累了不少的名望。
毕竟,以前的徭役,可不是人干的。
工钱少不说,百姓们还得自掏来回路费。
仁慈一点的,有可能负责一日三餐,狠一点的话一天说不定就给一碗米粥。
而且一次徭役少说一两个月,多的话有可能大半年。
那是真的有人家,因为这个徭役而搞得家破人亡。
现在改成雇制,虽然是一个仁政。
但是对于朝廷来说,雇佣工人就要花钱
加急雇佣工人,工钱自然就会提高一些。
再加上各个方面加急准备。
哪怕燕京现在很有钱,也不敢轻易下这种决定。
刘崧对此坚持己见,自然不肯听从。
两人争执不下,最后还是要写奏章给朱瀚让朱瀚来解决。
朱瀚当时叫一个无语,刘崧能够严格遵守他的命令,这点他很是欣慰。
但是这家伙难道就没算过一笔账么?
现在这个时候,铁路多修一公里,就能让粮食的损耗极大减少。
这种时候,减少消耗也是救命的事啊。
所以朱瀚直接大手一挥,让刘崧权利支援刘基关于扩大铁路建设规模的提议。
虽然这些奏章都是快马加鞭送过来的。
而且当时,朱瀚也还没有抵达大同,所以路上也没浪费多少时间。
朱瀚刚刚批阅完奏章,之前离开的刘申弘,快步走了进来:“王爷,粮商们都已经到了。”
朱瀚放下奏章,揉了揉眼睛这才站了起来:“走,跟本王去见见这些粮商?他们这是无法无天了,之前对本王的承诺,难道都不记得了?”
大同府原来的知府衙门公堂,许许多多衣着华贵的粮商,脸上全都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在这个几乎所有大同百姓都在饿肚子,吃不饱饭的时候,他们这些人却是满面红光,许多人甚至都胖了。
在这其中,胖的最明显的,就要属刘氏商行的掌柜刘平安。
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为,刘家就是大同府的地头蛇。
换成以往,这也没什么好得意的。
毕竟,大同府地位置,还是相对比较偏僻的。
以前紧邻着蒙古,算是对抗蒙古的第一道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