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精神内耗的本质原因是因为有副人格或者亚人格,从刚才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你有希望型人格。”心理咨询师施展认真的看向霍钧航。
“希望型人格?”霍钧航一脸不可置信的看向他,“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所以我从来不会给自己希望,没有希望就不会有失望,我怎么可能会有希望型人格呢?”
“你刚才说你每次陷入等待的时候就会有很严重的自我攻击,会不由自主地陷入等待。点个外卖,你只能傻傻的等外卖来,在等待期间什么都干不了。”
施展顿了顿,接着说道:“你在工作生活中也容易陷入等待无法开始,或者沉溺在某个情绪中,无法主动地切换到下一个状态,这就是希望型人格。”
霍钧航不解的看向他,“那什么是希望型人格?”
“希望型人格是一个大人格,里面包含:相信、等待、希望、失望。”施展看着霍钧航似懂非懂的样子,他又举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男孩的妈妈离开时,告诉他,“我一定会来接你。”
于是,男孩等待了八年,坚信妈妈会来。
八年后,男孩在发现妈妈是骗自己的,产生了巨大的失望。
这个事造成了他诞生希望型副人格。
在后面的人生也都在追逐着等待和希望。
霍钧航挠了挠耳朵,一脸疑惑的看向他,“相信、希望、失望可能我会有,但是等待是什么?我在等什么呀?”
他笑着说:“不知道,也许你在等待你自己吧!需要看向你自己。”
扶了扶眼镜,他继续说道:“给你布置一个功课,纵观自己的人生,看看从幼儿期、少年期到成年期,哪些人生选择其实是在追逐希望或者攻击失败才做的。”
从诊所回去的路上,霍钧航一直在回想施展所说希望型人格,自己到底在等什么?
回到出租房里,晚饭也没吃,直接拿出笔纸,认真开始做功课。
本以为自己的前半生没有多少相信、等待、希望、失望,没想到啪啪啪打脸。
越在写的时候回看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这一生不就活在不停的建立希望,不停的也在向外寄托着希望,每一回都用尽全力去相信这个希望,但最终又会破灭,又变得失望。
他边写边哭,同时又感叹疗愈师施展真的好智慧,希望真的是融合了相信、等待、希望和失望的。
但是唯独对于等待,居然还是没有发现自己在等着什么?
但是很奇怪,只要一想到等待这两个字,自己就会砰砰的心跳加速,但是又不知道是为什么?
第二天下午,他再次去做疗愈。
疗愈一开始他见到了那个六岁的自己。
那时的自己真的好失望。
被母亲带到剧组,剧组里其他小朋友故意一直打自己脑袋。
自己很委屈,告诉母亲。
自己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如果不是极其委屈,是不会说的。
但是母亲却说这都是因为自己性格不合群,说完这句话就不搭理自己了。
当时,自己陷入深深的失望,觉得自己无论怎么样,母亲都看不见自己。
就在这一刻,霍钧航当初的那种失望喷涌而出,同时又特别的愤怒。
他一边大哭一边嘶吼,嘶吼那句藏在他心里很久的声音,“为什么我已经这么好了,妈妈还是看不见我?”
为了满足她的期待,自己如她所愿学习小语种、学习帆船、学习乐器,可她依旧没看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