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鞅的一句句话语在胸中回荡,孙伯灵缓缓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缩减魏武卒编制、削夺魏武卒后裔待遇、建立起魏武卒退出机制……
公孙鞅刚刚所说出的每一条方略,就如同一柄柄锋利的利刃,刺向了魏武卒这具病体之上的腐败。
如果一切真的能够按照公孙鞅所设想的顺利推行,那么魏武卒未必不能展现出昔日的锋芒。
可是伴随着一条条方略的实施,其上如同切肉削骨一般的文字,也必然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默默地睁开了自己的眼睛,望向面前站立着的公孙鞅,孙伯灵心中不由生出一番五味杂陈。
与其共事秦东的那几年,孙伯灵已然对于公孙鞅有了深刻的了解,他知道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对方前进的意志。
可是他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公孙鞅就这么走下去,前路无疑便是一条荆棘丛生。
“鞅兄,你明白你的这些方略如果泄露出去,将会在魏国朝野引起怎样的风波吗?”
孙伯灵问出的这一句话语,令公孙鞅脸上露出了几分难看的神情,可是瞬息之间一道笑容出现在了他的双眼之中。
在孙伯灵看来,那道笑容之中既有着豁达,也同样充满着坚定。
“伯灵,鞅出身卫国公族,虽然只是一脉旁支,但是如果想要富贵一生却也不难。”
“只是我却是从来没有想过去过那样的生活,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一定要有所作为。”
“怀着胸中的这份信念,我离开了母国卫国,来到了天下士子瞩目的魏国。”
“五年相府求学,五年地方历练,我终于登上了魏国朝堂。”
当曾经的记忆与志向一起重新浮现在心头,公孙鞅双眼之中已然只剩下了坚定。
“伯灵,无论路途有着怎样的艰难险阻、无论前方是如何地荆棘密布,公孙鞅都愿意一直走下去。”
“哪怕只有公孙鞅一个人……”
“不,鞅兄,你不是一个人。”
公孙鞅的声音到了最后逐渐变得有些落寞,没有等到他将话语完全说完,身后孙伯灵的话语就出现在了他的耳畔。
回头望去那是一张充满着笑容的脸庞,一如两人在秦东栎阳的那个农家小院之中初见一般。
“鞅兄,你我一见如故,秦东之地的通力合作更是十分愉快。”
“此番鞅兄志向远大,伯灵虽不才也愿助鞅兄一臂之力,不知鞅兄可愿与伯灵一道。”
孙伯灵一边诉说着自己的心声,一边向着公孙鞅缓缓伸出了自己的右手。
看着自己视野之中出现的手掌,看着对面那一张充满笑容的脸庞,公孙鞅却也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双手递了出去。
两只强而有力的手掌相交一处的那一刻,公孙鞅、孙伯灵这两个在魏国朝堂拥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正是选择站在了一处。
接下来,心已经交融在一起的两人,选择重新回到了各自的几案之后。
一项律令的实施可不仅仅是依靠公孙鞅或者孙伯灵的设想,其中所牵扯的利害用一个复杂是远远无法形容的。
除了公孙鞅之前针对魏武卒所提出的方略,孙伯灵也开始将自己心中对于此事的看法缓缓道出。
在孙伯灵看来,公孙鞅选择缩减魏武卒编制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就算依照魏国如今强盛的国力供养如此一支大军也是十分吃力的。
但是如此单单一句话语便要缩减七万编制实在是太过严厉,倒不如循序渐进地、一步一步地削减到位。
首先要削减的应该是那些年老体弱之人,他们明显已经不符合魏武卒当初所设定的标准,也无法完成魏武卒所应该承担的艰巨任务。
如果能够将这些从魏武卒之中剔除出去,无疑对于魏武卒战力的恢复有着无比积极的意义,也可以为此次魏武卒的变革打开一个突破口。
接下来,孙伯灵便可以用自己司马的身份宣布在魏武卒之中开战比武,顺理成章地完成对于魏武卒数量的削减和战力的提升。
除了对于魏武卒数量的削减从一开始的一蹴而就,到此刻的循序渐进之外,孙伯灵同样认为对于魏武卒所开展的变革不应该只有削减。
孙伯灵提出完全可以依照昔日魏武卒建立者吴起在西河郡的做法,对于魏武卒之中的佼佼者给予更加优厚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