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世纪开始,高山族多次遭受外国侵略。先后有荷兰、西班牙、日本等侵略台湾,高山族人民给予了坚决抵抗,开展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
明朝中叶起,随着走私贸易的发展,台澎地区成为走私集团的根据地,而大陆渔民也经常到台湾海峡捕鱼,其中一部分人定居台澎地区,成为当地的居民。
嘉靖、万历年间,走私集团已经在台湾开辟了淡水、鸡笼两处较大城镇。
淡水位于台湾新北市西北沿海的淡水河出海口,是东南亚海陆的中途站,大屯山又是极好的航途指针,昔日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历史上曾经是台湾第一大港,后因河道日渐淤浅、大型船舶出入不便,被基隆港所取代。二战后,更是沦为小渔港。
明代时期的“淡水”不仅指淡水河口与淡水港,还包含整个台湾北部。
鸡笼因山形似鸡笼而得名。光绪元年,鸡笼改为基隆,寓意“基地昌隆”。基隆港是仅次于高雄港的第二大港。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基隆。1642年被荷兰殖民者所取代,荷兰人将“圣萨尔瓦多城”改名为“北荷兰”。
基隆有街市始于1723年,1851年开始与外国通商,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正式辟为商埠。
万历45年,明朝水师军官赵秉鉴在台湾台南筑造赤勘城,代表着大明朝廷的管辖权已正式触及台湾岛。
天启4年,颜思齐率部以台湾魍港为基地,筑寨定居,开始拓垦台湾的大业。
天启年间,汉族移民已遍布台湾各地,从事渔业、农业和商业活动,成为台湾岛的常住居民。
魍港又称北港、笨港,是台湾汉族移民最先到达、开拓的地区,是汉族移民在台湾最早发展的港口城镇之一。
魍港位于台湾西部嘉义、云林之间的北港溪北港镇一带。
明末时一度是海商、渔民来往台湾、澎湖列岛、浙闽地区的重要港口,是一个繁忙的海上贸易与海盗活动的区域。
荷兰殖民时期,前往大陆的船只先沿海岸线往北航行到接近魍港,才转向澎湖航行,以避免漂往南方,所以魍港在东北风季节时是往澎湖必经的航道。
清代时仍为台湾与大陆交通主要港口之一,因海岸线日渐西移,港口逐渐淤塞,大型船只的停靠日益稀少,魍港的繁荣逐渐式微,直至成为历史遗迹。
如今的魍港地区,已经已成为陆地。虽然昔日的繁华不再,但它见证了魍港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过往的商业和文化记忆。
明代中后期,随着东西方两大贸易体系及其文化的直接碰撞与交流,台湾成为中国东南海商连接海外乃至欧洲的贸易重地。
中国东南海商依托着地理上的优势,成为这一广阔海域的贸易主导者。
17世纪初,租用澳门的葡萄牙、殖民吕宋岛的西班牙、盘踞爪哇巴达维亚的荷兰,在远东海面展开商业和殖民竞争,开始关注台湾。
台湾成为了他们建立据点的一个重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