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400字左右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 第17章(第1页)

第17章(第1页)

连篇累牍

连篇:一篇接着一篇;累:重迭,堆积;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片。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文字又长又累赘,形容篇幅多、文辞冗长。

李谔,字士恢,随文帝时任治书侍御史,很有辩才,文章也写得很好。他看到六朝以来的文章常常华而不实,决定上书给隋文帝,希望通过发布政令来改变当时文风。主意打定,他就着手去写。

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以后,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上的一些奏章都追求词藻的华丽,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他就暗暗思忖:南朝政治的腐败跟这绮丽的文风有关,这真是误国的根源呀。一天,他伏案看着奏章,看到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写来的文表词藻华艳堆砌,内容空洞无物,不禁勃然大怒,马上对手下人说:“把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交给有关的部门治罪。”

李谔的《请正文体书》终于写好了,他在上奏之前又看了一遍:书中从魏武帝、文帝、明帝说起,谈到了他们尤祟尚文辞,不重视为君之道,只注重文辞华丽的雕虫小技,下面的人跟从他们,在文辞华丽上大做文章,渐渐形成风格,给后世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及危害,望当今皇上能出政令改变文风。他觉得自己把要说的话都说清楚了,一天,他就把奏章递了上去。

隋文帝阅了李谔的奏章,不住地点头,当看到“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时,心想:李谔说得对呀,现在的一篇篇文章,一箱箱案卷,谈来谈去,都离不开吟风弄月,真是又长又累赘。这样下去,世俗无论贵贱贤愚,都去吟咏风花雪月,崇尚绮丽文风,追逐功名利禄,可怎么得了哇!于是他下令说:“把李谔的奏章颁示天下。如以后写来的奏章再不注意文风,定严加追究。”

李谔通过发布政令来改变文风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从这以后,当时的文风便逐步地好转了。

流言蜚语

“流言”和“蜚语”的意思相似,指社会上流行的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诽谤,或挑拨离间的话。

公元前一五四年,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侄子吴王濞,联合了楚、赵等国发动叛乱。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被景帝任命为大将军,率军驻守荥阳,监视齐、赵两国的军队。后来叛乱平定,他因功被封为魏其侯。

另外一位皇亲国戚田蚡,是皇后王氏的同母兄弟,因为出身低贱,当时只当一个小小的郎官。后来由于王皇后常在景帝面前说他好话,当上了太中大夫。景帝死后,他的儿子武帝即位,田蚡蚡更加得宠,被封为安武侯。

过了几年,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也死了,窦婴很快失势,而田蚡作为国舅却当上了丞相。窦婴失势后,将军灌夫还是与窦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与窦婴同病相怜,特别友好。

公元前一三一年,田蚡娶燕王的女儿为夫人,王太后特地下诏,要诸侯王和宗室大臣都去祝贺。宴会进行过程中,田蚡起立向客人敬酒,客人都表示不敢当,纷纷离开坐处并且拜伏。过了一会儿,窦婴也起立敬酒,这时只有他的旧交熟人离开座位,半数的人仍然跪坐在席上不动。

灌夫看着这一切,心里十分恼火,就拿起酒杯,到田蚡席前去敬酒。田蚡并不起立,只是动了一下腿,说自己已不能再喝。灌夫怒火中烧,但表面上嘻笑着再次要他喝酒。田蚣还是不喝,于是,灌夫继续往下敬酒。当敬到一个权贵跟前,那人正凑着边上一个权贵的耳朵说话,也没有起立敬礼。灌夫再也忍不住了,指着他边上的权贵骂道:“你平时说他一钱不值,今天我向你敬酒,你却学女人的样与他咬耳朵说话!”

田蚡见灌大当众辱骂他请来的客人,勃然大怒,马上召来卫士,把灌夫扣留下来。接着,又将灌夫的宗族都抓起来。

窦婴觉得灌夫是为自己而得罪田蚡的,便决定舍命救他。他设法让武帝召见,说灌夫是喝醉了酒才失礼的,田蚡不能因私怨而定他罪。武帝让他和田蚡当面辩论,两人各执一词,无法调和。于是,武帝又让大臣们发表意见。大臣中多数人不明确表示意见,武帝很生气。王太后知道这件事后,以不进食逼武帝支持田蚡,武帝只得将窦婴逮捕下狱。这一来形势急转直下,灌夫很快被定为灭族之罪。窦婴见情势危急,就让侄儿上书武帝,说自己以前曾接受过景帝的遗诏,授权他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请求皇帝召见。上书到朝廷后,有关官员查下来没有发现景帝有此遗诏,于是窦婴又被加上伪造先帝遗诏的罪名。按照律法,犯这个罪的要被斩首。

公元前一三二年农历十月,灌夫及其全族被斩。窦婴听说这件事,极度悲愤,便企图绝食自杀。可不几天有人传来消息说,武帝不想杀他。他以为可以不死,恢复进食,但就在这个时候,又有许多没有根据的诬蔑中伤他的话传进宫中。武帝听后大怒,终于在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将他斩首。

柳暗花明

“暗”,浓渌的颜色:“明”,明丽的光色。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事态眼看已无发展余地,忽然又出现了转机。

陆游被免职后,从隆兴取道回故乡山阴,在那里闲居了三年。

像陆游这样忧心于**的人,闲居在家的滋味当然不好受。他想报效朝廷却受到罢斥,内心充满了痛苦,只得整天在家读书打发时间。差不多经过一年光景,才渐渐想开,常到附近各处走走看看。他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当官的架子,所以和农民们搞得很熟。

次年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陆游独自一人到二十里外的西山去游览。上这山,要翻过好几个小山头。陆游拄着手杖,顺着沿河的山坡向上行走。山,过了一重又一重;水,绕过一道又一道。走到一个去处,似乎到了尽头,再也没路走了。但拐了一个弯,却发现前面不远的山谷里有一块空地,在那里成荫的绿柳和明丽的红花之间,有一个小村庄。陆游兴致勃勃地走向前面的山谷,来到那个小村庄。村民对远道而来的陆游非常友好,热情地接待了他。

回到家后,陆游对这次西山之行印象很深刻,便作了一首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的两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绿衣使者

“绿衣使者”原是鹦鹉的代称,现称邮递员为“绿衣使者”。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七一三——七四一年),京都长安城里有个富豪杨崇义,养有一只红嘴绿羽的鹦鹉。这鹦鹉生性聪明,能够学人说话,灵巧得惹人喜爱,主人自然更加宠爱它了。

杨崇义爱喝酒游乐,常常邀三朋四友到郊外曲江池畔去观花赏月,有时一去就是十天半月。

有一次,杨崇义外出了近一个月还不回家。妻子刘氏差仆人四处寻找,就是不见踪迹,于是就向治理长安城东部的万年县报案。

万年县令接到状子后,立即派出一班衙役,前去查问所有与杨崇义有过交往的人。前后问了一百多人,一点线索也没有。

由于案情没有进展,万年县令亲自到杨家去勘查。县令来到杨府,见刘氏年轻美貌,虽然身着素服,但脸上却薄施胭脂,散发浓香,心中不禁生了疑团。他向刘氏劝慰了几句,便让她回屋休息;自己带领几名随从,由杨家老仆杨安引路,顺着一条长廊,朝后花园走去。

一行人走到长廊西头一间堂屋前,突然听到一阵清脆的叫声:“杀死主人的是刘氏和李弇!”

县令吃了一惊,四处察看,不见一个人影。正在疑惑,忽见杨安用手向上一指,说:“老爷,是我家鹦鹉在说话!”

县令当即问杨安;“李弇是谁?和你家有什么关系?”

杨安回话说:“他是邻居家的一个青年男子,与家主没有什么交往”。

县令又问:“你家后花园有没有便门?”

杨安说:“紧靠李家有扇便门,钥匙由我家女主人保管”。

县令听了,心里马上明白了一大半,当即下令逮捕李弇和刘氏到县衙。经过审讯,两人供认了合谋杀害杨崇义的罪行。

原来,李弇是个花花公子,他趁杨崇义时常久出不归之机,深夜潜入杨家,与刘氏勾搭成奸。一天,杨崇义外出喝得酩酊大醉回家,预先暗藏在屋内的李弇,用绳子将他勒死。等到夜深人静,李弇和刘氏就把杨崇义的尸体偷偷抬到后花园,扔到一口枯井中。他们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不料在他们抬着尸体经过长廊时,正好被那只机灵的鹦鹉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案情败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