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实际上,其并非实权职务,更多只是个身份象征。
获得这职位,徐达其实已等于是功成身退,日后只管领受国家俸养,可安享富贵了。
封赏完徐达,朱元璋继续论功行赏,对北伐中取得战功的将领逐一封赏。
受封将领众多,逐一赏完,极是费时费力。
待这封赏结束,时已近至中午。
百官都是大清早就跑来,熬了这么久,早已腰酸腿痛、腹中空空了,就等朱元璋封赏完后,一声散朝回去吃饭了。
却没想,朱元璋压根没有退朝的意思,他挥退最后上来领赏的将领,而后环视大殿,目光扫过在场群臣,这架势,显然还有话要说。
“诸位爱卿,自取消中书后,咱亲自审阅诸部奏章,发现一个问题。”
朱元璋甫一开口,便叫现场气氛一凝。
百官正等着回家,乍一听到“问题”二字,心下顿时一紧。
难不成,朝中有什么疏弊,叫天子给发现了?或许是朝臣懈怠,又或者是官场旧弊,总之以前有中书省从中隔阻,没叫皇帝发现。
现如今没了中书省后,天子亲自审阅奏章,才发现这问题。
无论是什么问题,这于在场的官员而言,绝不是个好消息,众朝臣心下惴惴,都在揣测究竟是何。
朱元璋很快给出答案:“我朝官员,竟有诸多身兼数职现象,许多地方官衙,常会出现县丞兼任库管、文吏之责,这种情况足可说明,我大明朝堂人才短缺严重!”
听到这话,朝臣们才稍稍放宽了心。
敢情这问题并非出在咱们身上。
真要论起来,各地官衙的确有人才短缺的问题,可这问题的根源,就是出在你朱元璋身上,毕竟这些官员都被你杀了,人都杀光了,当然不够用了。
众人正自腹诽,却听朱元璋又道:“故趁此北伐大喜之日,咱决意重启科举!”
“科举”二字一出,在场所有人都是两眼一亮。
好啊,原本还担心又出了什么麻烦,敢情是朱天子突然开眼,咱大明朝又见光明了。
身处官绅阶层,众朝臣对科举一事可是极为向往。
他们本身已入了官场,自无需再仰仗科举,可是,他们的子孙后代,族中后辈,可都盼着这科举呢!
当下读书人不算多,真正能入得科举门槛的,恰恰是这些绅仕之后,因此,当洪武六年,朱元璋废止科举时,这些朝臣们都呜呼哀哉,痛呼天塌了。
到现在,洪武十三年,已足足七年有余,族中那些后辈还苦盼科举,终于叫他们盼到这一天了。
百官们激动坏了,顾不得殿堂礼仪,统统站出来举手高呼:“陛下圣明,科举一道,乃国朝取仕的重要一环,重启科举实乃英明之举!”
百官连番夸赞,将朱元璋比作圣明君主,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生怕他改变主意。
可没料,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
“不过虽然重启科举,然以往科举拘于四书五经,于国家治理用处不大,故而此番重启科举后,除开明经科外,还会再开设律、算、计、工、科、广文六门,任一士子只要想参加科举,皆可从这七门学科中,任选两门参考。”
朝臣们傻眼了,这好端端的科举,咋又改革了呢?
细一回想,这分科考举,怎听来那么熟悉?前几年在国子学里搞的分科取士,不就是这几门科目吗?
到了这会儿,朝臣们哪还不明白,朱元璋打一开始,就有想过要改革科举,之所以先在国子学里试行,正是为此做的准备罢了。
就在众人恍然大悟之际,朱元璋再次打破了他们的三观。
“诸门学科中,试经、律合格者,授律学进士,入吏部、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观政;”
“试算、计合格者,授户学进士,入户部观政;”
“试算、工合格者,授工学进士,入工部观政;”
“试经、广文合格者,授礼学进士,入礼部观政;”
“试算、科合格者,授科学进士,入五军都督府、兵部观政。”